油纸灯笼起源于战国时代,后经中原传入广东汕头,清初时期前美村下底园陈氏先祖传承了这一工艺,并且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油纸灯笼有着幸福吉祥、添寿添福之类的好意头。写个灯笼,写一对大何,写一对大布...这些是制作油纸灯笼过程中的传统说法。大何、大柿、大布、八寸、尺足......这些包含古韵的名称是传统油纸灯笼的固定尺寸,但如今知道这些名称的年轻人已不多。
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镇,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古镇,一直流传着挂油纸灯笼的习俗。古镇里有一位老人名叫陈长生,据说他的爷爷是正宗前美村陈氏家族的一员,他们家族一直都传承着制作油纸灯笼的手艺。后来由于战乱,家人四处奔波,靠卖油纸灯笼维持生计,这门家族传统工艺也因此传承发扬。
图为陈长生老人正在做油纸灯笼
一只小巧的油纸灯笼提在手上,玲珑剔透,惹人喜欢。灯笼由竹篾支撑,外糊一层丝纸,但是制作工序并不是那么简单,从浸竹、劈竹、削蔑、制胚、编织到糊纸、写字、上油晾干、配饰等,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是取材,制作油纸灯笼的竹子一般都来源于福建地区,一是地缘关系,取材方便,二是一定要选择山上的竹子,韧性才够。竹子运回来以后要放在水里浸泡两天,然后取出来劈竹。削蔑这一道工序也要严谨、细心,每根篾条的薄厚、光滑度、柔韧性都要一致。
接下来就是编织了,我有幸去了陈爷爷后代孙女的家中观看到了整个制作过程,陈爷爷的孙女告诉我这道工序考验的就是心灵手巧,只要手上功夫到位,不犯错慢一点,那么这样一个完美的油纸灯笼就做好了。
第一步:将五根竹篾依次排好。
第二部:按照压一根挑一根的方法依次进行编织。
第四部:将编织好的灯笼底部套上模具。
第五步:依旧按照压一根挑一根的编制方法进行编织灯笼侧身部分与灯笼顶部。
第六步:取下模具后要蘸水保持湿润。
这里我好奇地问到为什么这里要蘸水呢?陈爷爷的孙女细心地解答到:为了使灯笼可以保持它的柔韧性,使我们后期调整的时候好调整,如果不蘸水的话那它就会被风干,这样后期万一变形的话就可以做调整。原来是这样啊,我焕然大悟。
第七部:晾干。
第八步:刷白乳胶后进行纸糊。
第九步:写字。(这个环节是整个制作油纸灯笼环节中最有讲究的一个环节,不能出错。传统上已家族郡望者居多,陈姓灯笼的背后一定要写‘颍川世家’或者‘忠孝世家’李姓的灯笼要写‘桃坑世家’林姓的灯笼要写‘九牧世家’的等,这已经演变成一种族群迁徙历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
第十步:刷桐油。(这里刷桐油的作用是为了使灯笼能够保存的时间更加久一点)
第十一步:晾干。
这就是我们家乡油纸灯笼的做法,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只于细心,沉得住气,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的。
马上就要过年了,每家每户都把灯笼高高挂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这让我不由得担忧了起来,如今科技发展迅速,总有一天这些传统手工工艺中终究会消失不见,近些年传统手工工艺的失传的现象频繁出现,大部分匠人已经年事已高,甚至有些已经离开了人世,于是我便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感受到应该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发扬工匠精神,传承那些快要消失的传统手工工艺。从这次走访中我深刻体会到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它是细心和创新的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师说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一起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