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半年报披露的逐步推进,上市银行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浮出水面。总体来看,上半年大部分银行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部分银行业务扩张不降反升。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本轮疫情,银行对企业的资质认定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市场开拓力度也会加大。与此同时,优质的地区性银行将在业绩和估值方面保持领先。
总体运行保持平稳。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已有5家上市银行公布了半年度业绩数据,分别是张家港银行、平安银行、苏农银行、南京银行和常熟银行。总体来看,5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4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
资产质量方面,整体表现稳定,并有所改善。数据显示,上述五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0.02个百分点,平均拨备覆盖率上升17.09个百分点,抵消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8月18日,平安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该行高管对市场高度关注的涉房风险进行了回应,其对风险的坦诚态度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数据上看,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率为1.02%,与去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290.06%,较去年末上升1.64个百分点。上半年,平安银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66.78亿元,同比增长34.8%。
平安银行表示,目前,承担信用风险的住房相关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占该行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3%,较去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全部有效抵押,平均抵押率43.4%,97%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0.77%。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7月底以来,市场因“断贷”等事件担忧房地产系统性风险,误伤了多家房地产敞口较小的优质银行。“不过,随着系统性风险预期的化解,以及‘保交楼’和‘稳民生’政策的逐步落实,前期被情绪所伤的银行也将得到估值修复”。
此外,从近期各家银行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也缓解了当前疫情引发的市场对长三角地区银行经营的忧虑。总体而言,该地区银行的表现仍较为亮眼。
数据显示,上半年,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22%、16.28%、16.26%。同时,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65.85亿元、133.80亿元、10.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2%、31.20%、30.27%,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抓住市场机遇。
今年3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疫情突然爆发,给当地银行业整体经营发展带来考验。但通过各家银行的积极部署和应对,普遍交出了“高分”答卷,不少银行的业务拓展不降反升。
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为例。今年上半年,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堵点,分行与核心企业合作,推广线上产业链金融信贷模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截至7月末,其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为8.8亿元,较年初增加3.3亿元;服务上下游中小客户较年初增加108家。
在国际业务上,在疫情遏制期,其智能化、一站式自主交易的“交易宝”产品也“大放异彩”。截至7月底,交易宝累计办理外汇交易24.88亿美元,网上交易量不降反升。
至于如何看待大部分银行在疫情冲击下从经营业绩到资产质量的稳定表现,业内人士指出,这需要理性看待,并以此为契机,牢牢把握市场赋予的机遇。
“长三角的信贷质量一直很有韧性,尤其是通过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对于银行来说,与过去相比,可以更清晰地识别企业的信贷资质。”某股份制银行公司银行部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大部分银行的业务重点将是尽快抢占市场。
8月12日,在银监会召开的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业总体稳健,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资本和拨备水平充足,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总体可控。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87%,拨备覆盖率203.8%;不良贷款率为1.67%,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展望是稳定或积极的。
业内预计,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预计优质区域性银行将继续在业绩和估值上领先行业。